河北省作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进行布局建设,2020年获批建设,2023年通过验收。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 38 人,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专职实验员1人。

实验室配备先进科研仪器设备,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围绕作物生产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实验室致力于搜集保存评价利用主要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完成主要作物与逆境胁迫互作的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组分析,明确重要抗逆基因分子功能;作物抗逆优异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配套作物抗逆丰产栽培措施,为粮食安全和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
1、作物抗逆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重点搜集保存具有优异抗逆性状的谷子、甘薯、大豆、豌豆、玉米、小麦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对已搜集保存的种质资源开展抗旱、抗涝、抗寒、抗病虫、抗倒伏、耐盐碱鉴定,研究抗性基因及抗性机制,通过杂交、远缘杂交、回交、聚合杂交、转基因、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优异抗逆种质。
2、抗逆分子机制及抗逆作物品种培育
围绕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甘薯等作物抗逆研究目标,开展作物抗逆分子机制研究,鉴定抗性基因功能及其内在基因调控网络。通过作物与逆境互作的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组分析,揭示重要抗逆基因在逆境胁迫中的分子功能。开展重要抗逆基因QTL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研究。利用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优异抗逆作物新品种。
3、作物抗逆丰产生理生态机理
针对冀东生态类型区热量资源紧张、灌溉水资源匮乏、土壤肥力水平低等逆境特点,开展冀东生态类型区资源限制条件下作物抗逆丰产、品质形成与资源利用的互作机制研究,重点开展作物周年“提质增效”机理及绿色生产机制研究。
重点实验室自筹建以来,承担了“冀东平原稳产高效型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等国家级项目和“我国特有杂草型黑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组学解析及分子标记开发”等省级项目。实验室年均培养毕业研究生50多人,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50多篇,其中SCI索引论文10余篇,形成了系列成果。